万众一心 共克时艰
news
发表时间:2022-11-03 11:37:21 浏览次数:1141
1.胸片
胸片,即胸部 X 线平片,是目前呼吸系统疾病检查的首选、最常用方法,普遍用于体检及临床检查。
胸片主要作为双肺和心脏的病变的初步检查,当肺内出现病变时,胸片上会显示肺内的“阴影”。
肺片作用广泛,检查也很便捷,费用也相对较低,因此如果怀疑有心、肺疾病,或是住院、手术前需要体检的患者,都需要拍 X 线胸片。
2.胸部透视
胸部透视具有方法简单、可多体位观察病变、并可观察膈肌的活动度及心脏的搏动状态等优点。但透视不易发现细微病变,且不能留下永久的影像记录,相比胸片辐射剂量也更大,因此目前仅作为胸片的补充检查。
胸部 CT 是呼吸系统最重要的影像学检查手段之一,能清楚显示出病变,有助于早期诊断。
CT 属于断层扫描,图像分辨率更高,因而能够看得更清楚;但与胸片相比,CT 的费用更高,辐射更大,因而胸部疾病筛查和初步诊断通常采用胸片。
但如果胸片难以分析或需要进一步诊断,则可以采用胸部 CT 检查。
除此之外,低剂量 CT 扫描(LDCT)筛查是目前肺癌早期筛查的首选检查方法。低剂量 CT 可以观察到病灶的大小、形态、边缘以及周围一些邻近结构情况,和传统 CT 进行对比,低剂量 CT 扫描辐射剂量更小,对人体的伤害低,分辨率和灵敏度与常规CT无明显差异。
MRI 检查具有无创性、无辐射损伤的特点。
但 MRI 难以显示肺的微细结构,对胸部骨折及肺气肿、气胸等发现也不敏感,空间分辨率不如 CT 和胸片,在定性诊断上存在限制,一般不用于检查肺内微小结节或弥漫性疾病。
除此之外,MRI 检查的扫描时间较长,费用相对较高。
因此,MRI 目前多作为 CT 检查的补充,多用于纵隔、肺门病变及心脏大血管的定位和定性诊断。
肺功能检查是呼吸系统疾病的必要检查之一,可用于明确呼吸功能障碍的类型、严重程度,判断呼吸系统的病变性质,它也是诊断慢阻肺的金标准。
钟南山院士曾多次呼吁要重视肺功能检查,要像量血压一样检测肺功能。
肺功能检查具体包含以下检查项目:
(一)肺通气功能检查
(二)肺容积测定
(三)支气管舒张试验
(四)支气管激发试验
(五)弥散功能检查
(六)气道阻力测定
(7)心肺运动试验
肺功能检查主要了解受试者的呼吸能力,因而一般不会对患者身体造成伤害。个别检查项目可能会引发不适,但经过药物治疗或者休息后即可缓解。
如果你有吸烟、反复咳嗽、咳痰、胸闷、气短、慢阻肺家族史、季节性哮喘发作、胸片或 CT 异常八项中的任何一项,更加要做肺功能检查。
肺功能检查的主要禁忌证,包括:
近3个月患心肌梗死、脑卒中、休克;
近4周严重心功能不全、严重心律失常、不稳定性心绞痛;
近4周大咯血;
癫痫发作需要药物治疗;
未控制的高血压病;
主动脉瘤;
严重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支气管镜检查是将细长的支气管镜经鼻腔或口腔送到患者的气管和支气管,医生可以直接观察气管和支气管内的病变,并依据具体不同的病变进行相应的检查和治疗,还可采样进行病原或病理检查。
通过支气管镜检查可以诊断多种疾病,还可以对肺里面的病灶进行治疗,例如清除气道内痰液、取出支气管内异物等。
如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咯血、慢性咳嗽、声音嘶哑等症状,或者胸片、胸部 CT 检查异常者,建议做支气管镜检查。
由于支气管镜是一项有创伤性的检查,因而患者存在一定的不适反应。但整体来说,支气管镜检查相对安全,无需过分担忧。
支气管镜检查还是诊断肺癌的重要手段,CT 检查难以发现气道的病变,也无法明确病灶性质,而支气管镜检查可以发现气道病变并进行活检,因而 CT 检查无法代替支气管镜检查。
校审专家
国家呼吸临床研究中心
梁振宇
主治医师
医学博士、临床医学博士后
研究方向:慢阻肺队列与定量影像学、多组学;生物气溶胶防控及关键技术临床转化。
职务:
•国家呼吸临床研究中心项目研究与随访部 副主任
•广州医科大学/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 硕士生导师
•广州医科大学 南山班导师
•广州市高层次人才(青年后备)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阻肺学组 秘书
•广州市医师协会青年医师分会 常委
•《中国全科医学》青年编委
•《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通讯编委
•美国胸科学会(ATS)会员
•《Clinical Epidemiology》《Journal of Thoracic Diseas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PD》审稿人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等科研项目5项。作为项目骨干参与国家重大项目2项、国家自然基金5项。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第一/通讯(含共同)作者发表SCI论文15篇。擅长慢阻肺、哮喘、慢性咳嗽、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相关性肺病、支气管扩张等呼吸系统疾病诊断和治疗。参编《慢阻肺诊治指南(2021年修订版)》等3部诊疗指南/专家共识。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广东省医学科技奖各1项。
指导单位|广东省预防医学会、
过敏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
总编审|孙宝清
审稿专家|梁振宇
审校|夏凯、张冬莹、钟智威
编辑|刘文婷、林立晴
漫画|邓伟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