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众一心 共克时艰
news
发表时间:2022-10-11 19:00:00 浏览次数:882
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在中国,脑卒中和缺血性心脏病等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位居所有疾病的首位,而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以及导致死亡的病例中,归因于高血压的人数最多。有效地控制高血压就能够最大程度地降低我国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从而改善国民健康、进一步提高国民寿命。所以,高血压的防治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个体健康的问题,更是一个全民健康的社会和经济发展问题。
2022年10月8日是第25个全国高血压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血压要知晓,降压要达标”,高血压的预防,从每一天做起。
医学上,常规的血压测量判定通常是以体循环的动脉血压为测量对象,在我们平静呼吸时,排除掉药物干扰等因素的情况下,如果血压测量的数值收缩压,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高压≥140mmHg,或舒张压,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低压≥90mmHg时,就可以被诊断为高血压,两者不需要同时出现,单独高压或低压超过标准即可判定。
但近年来,有研究主张认为不同患者对于血压的耐受能力不同、同一血压下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不同,因此诊断标准也应该有所不同,即2017年美国心脏病学会所提出的“血压分层”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虽未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但对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目标制定还是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临床上,由于大部分高血压患者都是原发性高血压,无法找到准确的病因,但大量的统计资料表明,高血压的发生,与下列因素密切相关:
1.遗传因素:
临床上超过一半以上的患者都具有高血压病的家族史。
2.精神和环境因素:
长期地处于精神紧张、高压力的状态或者长期处于强噪声污染、光污染的环境中都有可能因过度刺激机体导致高血压的发生。
3.年龄因素:
流行病学统计表明,高血压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长有显著地升高,多数患者在40岁之后发病。
4.生活习惯因素:
吃得过咸、大量喝酒、抽烟、高糖高脂肪饮食以及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均可导致血压的升高。
5.药物的影响:
长期服用避孕药、激素类药物、止痛镇痛类药物等都可以对我们的血压造成影响。
6.不同生理状态和其他疾病的影响:
女性怀孕时由于胎儿生长的影响以及自身机体的异常状态可能出现孕期高血压。某些疾病如肥胖、糖尿病、尿毒症等代谢障碍以及甲亢、多囊卵巢综合症等内分泌异常疾病也都可能导致血压的升高。
对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来说,治疗的目标主要是使血压回到正常水平,以减少血压过高对心脑血管的损害,除了配合医生进行规范化的治疗之外,还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平衡膳食,做到低盐、低脂、高纤维素饮食,同时规律作息、运动锻炼,调整心理状态、保持心情舒畅,以促进机体整体的平衡和健康。
继发性高血压病的治疗则需要先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这需要医生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制定专业、规范化的治疗方案。
而对于血压正常的人群来说,通过均衡饮食、规律作息、运动锻炼、保持心情舒畅、生活健康,使身体维持在一个良好的状态,从而预防高血压病的发生,才是我们打败高血压最有效也最经济实用的途径和方法。
校审专家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
张培东
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
临床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心脏康复中心负责人
学术任职:
•广东省老龄产业协会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防治与康复专委会主任委员
•广东省心脏康复联盟 常务委员
•广东省老年保健协会心血管疾病精准治疗与康复专委会 常务委员
•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 委员
•广东省医师协会身心医学分会 委员
•广东省医疗保障医药服务临床专家组成员
•中国胸痛中心认证专家
•广东省基层药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 委员
•广东省医疗行业协会高血压病管理分会委员
•广东省健康科普促进会理事
•广东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预防与康复学组成员
学术科研:
专注医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衰老和长寿机制、智慧高血压产学研创新、心脏运动健康等方面有深入研究和丰富经验。参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主持教育部课题1项、广东省科研课题4项、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项、中国医师协会课题2项,参与省市基金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拥有实用新型专利1项、发明专利3项、在研新药专利1项。发表SCI论文18篇、核心期刊论文10篇。
总编审|孙宝清